“嘟”的一声,商品条码被扫描,支付完成。如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便利店、超市等场所发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条形码”到底蕴藏着多大的力量?商品的条码是商品的唯一标识,也是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身份证”和“护照”。企业每申报一种商品的条码数据,就标志着一种新商品的诞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使用商品条码登记新型消费品1992.2万件,同比增长31.4%,涉及企业29.5万家。 ——“小条码”,感受消费市场大势。记者发现,产品条码已从“身份标记”升级为洞察消费市场的“数据宝库”。由 e截至9月,我国消费品种类总数达2.3亿种。在去年同比增长12.5%的基础上,今年保持上升趋势,反映出消费品市场供给持续扩大。通过商品条码对亿万件商品进行大数据影像,我们还可以感知行业发展方向。以智能穿戴为例,据统计,今年三季度末,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领带相关产品总数达18.1万件,涉及企业6000家。相比2020年9月底,智能穿戴产品品种数量增长91.4%,年均增长13.9%。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智能穿戴市场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 ——《小条码》实现了“一码识全”。步行穿过购物中心和小食店市场上,记者注意到,不少产品包装上既有条码又有二维码,有的是防伪查询码,有的是支付码,还有的是营销活动入口。消费者拿起一袋零食时,往往要“扫啊扫”才能完成所有问题,相当繁琐。今年7月起,我国新修订的《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同时获取价格结算、产品追踪、数字标签等信息。 “多码合一”将有效提升消费体验的便利性和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在产品质量监控的质量过程中,从海鲜、肉类、果蔬、乳制品等食品,到医疗器械等医疗保健品,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完整了解产品质量信息。在他们的手机上进行一次扫描。 ——“小条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依托源头企业的“赋码”特性,“全供应链各节点使用”,商品条码的应用正在突破传统零售行业的界限,向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领域拓展。在消费品贸易活动中,商品条码在消费补贴应用、流程管理、风险防控、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保障补贴政策准确有序实施的关键工具,助力补贴政策落地。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商品条码作为全球统一标准,也能有效解决商品数据跨境流通问题,这也是出口企业的头等大事。与海外零售系统、物流平台、电商平台无缝对接,让出口商“一码走天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产品部主任冯斌表示,商品数据已成为市场消费趋势的“晴雨表”。大量的条码企业产品用户和详实有效的商品基础数据将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为培育我国新的增长点提供助力。